苏北城镇带空间性状与空间协调: 国土空间视角
发布时间: 2015-11-02   浏览次数: 258

  中国城镇化的现代空间特征表现为散状的城市镇和集聚的城镇带(城镇密集区)两类空间形态。城镇带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镇集群发展空间高级形态。世界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城镇集群化趋势构成城镇化发展研究背景。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城镇带是苏北国土空间演化的高级形态和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先开发区域。因此,促进苏北城镇带空间协调,对于优化苏北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苏北城镇带: 城镇化进程的城市镇集群空间高级形态

  在资源约束和土地约束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城市镇集群空间容纳大量的人口生产大量的经济剩余(地均产出和人均产出实现高效率),实现人口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城镇集群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向前推进的产物。城镇集群区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镇,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多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纯属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镇集合体,是由若干个中心城市在各自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个性的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世界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大城镇带发展趋势明显,其结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交通发达区域急剧增加,而且在快速交通束沿线出现大城市大都市区和大城镇带等新型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城镇集群结构体系中,每个城镇密集区作为一个整体,是多个城市和城镇的集合,类似城镇集群结构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城市”。经济要素不断发生地理变迁,其空间重构表现为密度距离和分割三个变量的改变,高密度(要素高度集聚)、近距离(要素移动和专业化)、浅分割(区域一体化)的巨型功能地域体不断涌现和发育,并开始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有着主次序列分工协作的城镇群体。从这种意义上说,苏北城镇带就是以“大城市为核心,有着主次序列分工协作的城镇群体”。城镇集群发展是苏北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苏北是中国东部发达省域经济板块的发展中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沿线城市镇集群发展,国土开发指向优化方向演化的空间特征显现。

  苏北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在苏北城镇化和快速交通束沿线得到显现。城镇化和快速交通束建设使苏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快速交通束经济轴特征: 东陇海线经济轴(横贯于苏北北部东西走向的快速交通束经济轴),徐宿淮盐经济轴(贯穿苏北腹地呈东南走向的快速交通束经济轴),连盐经济轴(苏北沿海南北走向的快速交通束经济轴)快速交通束经济轴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在经济空间上都“均匀”分布于苏北国土空间,极化着苏北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是苏北有后发优势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苏北城镇化进程的城市镇集群空间高级形态。从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视角看,推动苏北快速交通束经济轴空间结构优化,对于苏北城镇带空间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施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规划为苏北城镇带空间协调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区域竞争突出反映为城镇集群区竞争。中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镇集群区,其中,长三角城镇集群区名列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简·戈特曼,1972)受市场机制快速交通束和政府推动等因素影响,长三角城镇集群区与长江流域经济带和双陆桥经济带城镇集群区内在经济联系(极化与辐射)与日俱增,因而国家规划“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引者注)。东陇海地区(苏北的重要组成区域)城镇集群发展被列入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规划。但是,有数据表明,苏北是长三角城镇集群发展区的“洼地”一方面,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引致城镇集群快速发展及空间结构演化;另一方面,城镇集群发展出现的问题增加,城镇集群区紧凑度整体偏低和空间差异性大。城镇集群空间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拓展国土更大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区域化的表现。跨行政区的城镇集群空间结构协调,是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系统工程,应有相应的组织制度推动。因此,加强对苏北城镇集群发展的空间协调研究具有国家战略实施的应用价值。

  二、苏北城镇带空间性状特征:国土空间演化视角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伴随物,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快速交通束建设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苏北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化和快速交通束建设,促进着苏北城镇带协调发展。促进苏北经济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苏北经济协调发展的出路在于寻找到适应其经济发展阶段和与苏南经济相联系的空间组织形式。苏北经济要素的城镇空间优化配置是苏北经济和江苏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显著的空间性状特征。苏北城镇带空间性状特征是:

  苏北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处于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向点-轴经济形成期过渡的阶段,城镇带空间特征初显。城镇经济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城镇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苏北经济必然要强化其与上海经济的联系。江苏沿海交通条件的改善(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上海过江隧道及大桥、沪通铁路建设),对苏北经济空间协调具有重要引导意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是遵循点-轴-网络演化路径。在由点到网络的演化过程中,轴的延伸与扩展方向和点的开发次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空间结构协调路径。苏北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处于由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向点’轴经济过渡阶段,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等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沿东陇海线沿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和连盐通高速公路(铁路)城镇经济发展“动力轴”,尤其是沿连盐通高速公路及新长铁路盐通段城镇经济(沿海城镇经济轴)受到上海苏南经济辐射作用逐年增强,呈现出综合实力快速增长的城镇经济集群板块。

  苏北城镇带快速交通束空间性状显现。从交通基础设施支撑来看,苏北快速形成以徐连、连盐、连淮、淮盐、盐通、徐宿淮等高速公路,东陇海、新长、宿(宿州)、宿(宿迁)、 淮(淮安) 铁路(立项建设)、连盐(立项建设)、淮扬镇铁路(规划)、徐连铁路客运专线规划)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束,引致城镇带空间结构形成。尤其是淮安—连云港铁路和南京—淮安铁路规划建设,对增强淮安城市与苏北苏南的快速交通联系,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快速交通束的建设和完善,使苏北城镇带空间协调发展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城镇化推动苏北经济空间结构指向优化方向演化。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城镇非农业人口增长和城镇规模扩大的速度加快,从而推动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徐州城市进入特大城市序列后,对徐州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极化和辐射作用。淮安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其获得苏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优势区位。城镇化对苏北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发生着直接推动作用。在苏北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经济占比增大,农村经济占比下降,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二元结构指向一元经济演化。城镇化推动苏北经济空间结构向城镇经济比重增大方向演进,推动苏北经济的增长极发展,从而使苏北经济空间结构指向优化方向演进。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推动苏北快速交通束建设进程加快。东陇海新长铁路徐连铁路客运专线和宁靖盐宁宿徐徐宿淮盐徐连汾灌高速公路构架出的苏北快速交通束,为苏北快速交通束沿线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交通基础条件。推动城镇化和建设快速交通束的直接结果是沿交通束的城市、镇扩大,从而使城镇经济发展的速度显著高于农村经济。苏北城镇化的推进和快速交通束的建设,使苏北城镇化呈现以快速交通束经济轴为空间性状特征的城镇带空间指向优化方向演进。

  但是,苏北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弱,区域极核区城市发展缓慢。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向标”。参照引力模型对江苏省地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其结果显示苏北城市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比苏南城市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强度低。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尚需培育。虽然从经济实力交通区位方面看,徐州城市具有较好的相对优势,但其受苏北空间中心区位缺失的影响,从而对苏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淮安城市与苏北其他城市在经济联系上的苏北空间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着力推动淮安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国土空间优化意义。

  三、苏北城镇带空间协调: 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城镇化和快速交通束引致苏北城镇带空间结构形成,但是,苏北城镇带的城市、镇规模扩展和质量提升速度不快,从而制约着城镇带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优化进程。因此,促进苏北城镇带空间协调,必须实施城市、镇带建设工程,快速推进城镇带的城市、镇发展。

  推动沿东陇海线城镇经济轴的城市、镇规模扩大和内涵提升,着力推进东陇海地区城镇集群发展。东陇海地区城镇集群发展已列入国家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沿东陇海线城镇经济轴是东陇海地区城镇集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沿东陇海铁路及徐连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束城镇横贯苏北北部,是东西走向的苏北快速交通束经济轴的组成部分。沿东陇海线城镇经济轴由徐州、连云港城市经济和沛县、邳州、新沂、东海等县(市)域的镇经济板块构成,具体包括徐州、连云港市区经济,郑集、柳新、刘集、三堡、棠张、房村、大许、汉王、徐庄、运河、炮车、港上、官湖、碾庄、邳城、八义集、土山、议堂、新安、北沟、瓦窑、草桥、牛山、桃林、温泉、石榴、白塔埠、浦南等镇经济板块。徐沛丰(徐州—沛县—丰县) 铁路建成通车后的丰县镇域经济将融入东陇海线城镇经济板块。徐州连云港城市经济板块和邳州新沂东海等县(市)的镇经济板块在经济水平(人均GDP)上高于带外两侧的丰县、睢宁、沭阳、赣榆、灌云等县的镇经济板块,其城镇经济轴特征明显。东陇海铁路和徐连高速公路沿线的徐州、连云港城市和沛县、邳州、新沂、东海县( 市) 的镇具有特殊的发展区位。为使城市、镇规模扩大和内涵提升应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为邳州市改设徐州市邳州区创造更多的优势条件。顺应城镇化的要求,着力推动沿东陇海线的城市、镇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由于新沂市区的特有交通区位和位居东陇海线的中心位置,创新区域政策推动新沂市区快速扩大和镇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建设沿东陇海线城镇经济轴具有重要意义。连云港市区规模和质量提升对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经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应着力推动其又好又快发展。在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导引下,推进东陇海城镇集群发展,并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推动徐州市和连云港市经济融合,为适应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对超大城市发展的要求创造发展条件。

  促进徐宿淮盐城镇经济轴的城市、镇以超常速度发展。徐宿淮盐城镇经济轴由沿徐淮盐高速公路、新长铁路淮安盐城段、宿淮铁路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城市经济,睢宁、泗阳、建湖、射阳等县的镇经济板块构成,其核心地带包括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市区经济,郑集、柳新、刘集、三堡、棠张、汉王、双沟、王集、睢城、梁集、沙集众兴、卢集、建阳、近湖、庆丰、陈洋、临海、兴桥、合德、千秋、通洋等镇经济板块。徐宿淮盐城镇经济轴已进入形成时期,其与带外两侧的区域经济板快的发展水平差异显现。徐宿淮盐快速交通束连结上海与苏南的物流人流资本流技术流,从根本上促进着沿徐宿淮盐快速交通束的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扩大。徐宿淮盐城镇经济轴的快速发展趋势,使其成为贯穿苏北腹地的重要城镇产业聚集区,成为东南走向的苏北快速交通束经济轴的组成部分,从而对苏北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徐宿淮盐城镇经济轴的城市、镇东西走向贯穿苏北腹地,具有重要的增长极作用。除徐州城市为特大城市外,淮安盐城城市快速发展进入特大城市序列。但是,徐宿淮盐城镇经济轴的其他镇都是县(含县级市) 辖镇,其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与其应有的增长极辐射半径不相称。因此,以超常速度发展徐宿淮盐城镇经济轴的城市、镇,是苏北城镇带空间协调的重大举措;应着力推动淮安盐城城市发展为特大城市,着力促进徐宿淮盐城镇经济轴的非农产业集聚与人口城镇化和国土城镇化同步增长。

  促进连盐城镇经济轴的城市、镇发展。连盐城镇经济轴由沿连盐高速公路(国家沿海大通道的连盐段)和立项兴建的连盐铁路的连云港、盐城城市经济,灌云、响水、灌南、滨海、阜宁、大丰、东台等县(市)的镇经济板块构成,具体包括连云港、盐城市区经济,小尖、响水、陈家港、通榆镇、阜城、新沟、沟墩、施庄、三龙、新丰、裕华、南阳、大中、大桥、西团、五烈、东台、梁垛、安丰、富安、四灶、台南等镇经济板块。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连盐城镇经济轴发展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盐城镇经济轴建设对于协调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江苏沿海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不同等级地方政府不同区域利益主体,需要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江苏沿海开发不是沿海地区都进行港口工业建设,而是根据区域经济条件,实行不同的开发战略。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连盐城镇经济轴是苏北城镇带的沿海经济轴,处于形成初期,但其在江苏沿海开发和连盐铁路(立项建设)建成运营后的发展潜力巨大。从苏北经济发展进程看,由于连盐高速公路和连盐铁路建设较晚,连盐城镇经济轴形成缓慢,但其形成后对苏北城镇带协调发展的聚集力是不应低估的。因此,扶持连盐城镇经济轴的城市、镇扩展对苏北经济空间协调具有战略意义。

  促进新淮城镇经济轴的城市、镇发展。新淮城镇经济轴由沿京沪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新沂至淮安段的淮安城市经济,新沂、沭阳县的镇经济板块构成。新淮城镇经济轴因新长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建成营运而形成,是沿东陇海线城镇经济轴向苏北腹地延伸的重要经济轴。新淮城镇经济轴是苏北城镇带的“中位线”,呈南北走向贯穿苏北腹地,并将城镇带空间结构经“中位线”“均匀”优化。新淮城镇经济轴也是沿淮扬镇铁路的城镇经济轴向北延伸的苏北部分,其快速发展趋势明显。促进新沂沭阳县的城区快速发展为中等规模城市,增强苏北城镇带“中位线”功能和沿东陇海线城镇经济轴的增长极作用。

  做大做强位于苏北城镇带的区域中心城市。苏北城镇带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位于快速交通束经济轴的淮安徐州连云港盐城。做大做强淮安城市对培育苏北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做大做强淮安城市是做大做强苏北城镇带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工程。徐州城市已被江苏省规划为徐州都市圈核心层城市,但其在苏北发展中的增长极区位西移,使其缺失苏北区域(腹地)中心城市区位。从苏北经济接受上海苏南经济辐射的区位看,地处苏北快速交通束主骨架枢纽点的淮安城市优于徐州城市,这就决定了淮安城市拥有苏北区域(腹地) 最具发展潜力的特大城市增长极区位。将淮安城市建成苏北(腹地)的又一个“徐州”特大城市,是实施苏北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应重视自己的现实基础,但通过高校发展带动非农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大是重要的选择。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市区经济板块系苏北城镇带的一级增长区域,沛县、邳州、新沂、东海、赣榆、沭阳、睢宁、宿豫、泗阳、建湖、盐都、大丰、东台等小城市(城关镇)经济板块为二级增长区域,快速交通束经过的非县(市)政府驻地的城镇经济板块,如双沟、梁集、沙集、众兴、议堂、北沟、瓦窑、草桥、牛山等镇经济板块是三级增长区域。苏北城镇带无论在地理空间上还是在经济空间上都“均匀”分布于苏北,极化着苏北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其相对区位优势显现。随着淮安市快速交通体系的完善,尤其是规划建设的淮扬镇铁路的建成运营,淮安城市经济将具有承接苏南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区位,为苏北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优化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