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 2015-11-24   浏览次数: 577

一引言

农地问题是当今我国主要的“三农”问题之一,关乎世界上最庞大的群体——中国农户的生计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决定: 允许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土地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推进;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农村土地流转上承城镇化,下启农业现代化,可以有效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现有文献中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虽然学者们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普遍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很多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家庭农场土地银行农地股份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的创新模式,归结起来就是土地向农户流转向市场主体流转的模式向农村合作组织流转等模式。但由于法律制度组织政策等方面的缺失或不到位,以及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补偿不足,农地流转显得比较滞后。近年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从理论上讲,土地流转行为是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收益(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因此农民人力资本的多寡家庭资源禀赋的优劣外部环境的好坏以及保护体系的完善程度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农民土地流转的收益与成本农民生活的风险与保障,并进而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通过对农户家庭特征人口收入状况,农村经济水平环境条件,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民的土地转出意愿和转入意愿都普遍较低,土地转入意愿更低。

苏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淮安五个地级市。2012年苏北地区GDP占全省的22.5%,城镇化化率为54.7%,低于苏中地区的58.5%及苏南地区的72.7%。苏北地区加快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本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数据进行整理,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苏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由于土地转入的农户样本非常有限,不构成有效分析样本,故本文主要研究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可以分为有或没有发生流转,因此其是一个定性二分变量,根据这一特点,本文选用Logistic模型为基础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进行回归分析。根据结论分析,为苏北农村地区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二、苏北地区农地流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0 份,收回问卷319份,问卷收回率达91.1%;在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83份,问卷有效率为88.7%。问卷发放范围涉及35个村,每村随机抽取10个农户为调查对象,统计行为基本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土地流转及收益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生产及消费以及信贷情况等方面。

(一)苏北地区农村家庭及土地流转基本现状

苏北地区户均劳动力人口2.5人、从事非农产业人口0.9人、拥有承包地5.2亩,劳动力人均2.1亩; 家庭平均年龄43.2岁,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只有8.7年(相当于初中学历水平);2012年家庭人均纯收入1.288.8元,同比增长11.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约四成的农户参与了新农合保险。各地区农户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苏北农村家庭基本情况

劳动力人口非农业人口平均年龄(岁)平均受教育程度(年)承包地面积(亩)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参与新农合情况
盐城2.81.146.88.72.612078.144.4
宿迁2.50.743.59.06.07602.842.0
连云港2.30.939.48.06.612448.137.9
徐州2.30.843.19.35.68986.240.2
平均2.50.943.28.75.210288.841.1

注: 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012年的水平;参与新农合情况为该地区参加新农合户数的占比。

土地流转发生率总体不高,在给出“是否流转”明确答案的283户农户中,发生土地流转的只有100户,土地流转发生率为35.3。流转方式包括股份合作租赁有偿转包以及交给亲友代耕代种的其他方式,其中以租赁和有偿转包为主,约占总数的80%。在流转行为中,还没有形成正式有效的约束,有正式书面合同的只占32%。大部分农户转出农地是由于家庭中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或经商而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被迫放弃或只保留部分农地; 另外部分农户出于比较收益的考虑,主动放弃农地耕种,去从事经济收益更高的非农产业。相关土地流转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苏北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项目土地流转方式流转约定流转原因
股份 租赁有偿转包其他合同约定口头约定外出务工或经商 种地不划算
数量947331132687426
比例(%)947331132687426

 (二) 苏北地区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

1、人口因素

家庭的人口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家庭人口规模越大尤其是拥有的劳动力越多,就有充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转出土地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但如果家庭中更多的是外出打工或经商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则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就会减少,这种情况下转出土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家庭人员的平均年龄越大,转出土地的意愿越低。这是因为随年龄的增大,一方面“恋土情节”会越浓,另一方面在城镇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越小。而土地流转意愿会随着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这是由于,一方面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农民更容易离开土地接受新的事物,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增加会使其获得更好更高收入的非农就业。

2、硬件条件

这里选取家庭拥有的承包地数量和人均纯收入水平作为家庭的硬件条件。对于拥有的承包地来讲,承包地越多,流转意愿更强烈。这是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会转移出去,从事经济收益更高的非农工作,土地会随着农业劳动力的缺乏而流转出去,这种效应会在承包地多的家庭更为明显。对于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可能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更多的家庭劳动力离开土地,从事收入更高的非农工作,他们或者定居城市或者无暇耕种土地从而不得不转出土地。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一部分外出务工者带着他们资金资本和在城市打拼的经验回农村创业,从事商品化产业化的高效农业,如此不但不会转出土地,反而会增加土地转入。

3、保障因素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指: 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后的生活保障和养老方式。在城乡二元制度下,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户籍的限制会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保体系之外,加上农村本身社保体系的不完善,很多农村劳动力在进行转移之后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造成很多的撂荒和抛荒现象。因此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土地转出意愿。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本文只选取农户“是否参加了新农合保险”这一指标来研究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并且估计参加了新农合保险的农户具有更强的土地流转意愿。

 表3 各影响因素对土地转出行为的预计影响方向

影响因素  对转出行为的影响方向影响因素对转出行为的影响方向
劳动力人口 -承包地面积+
非农劳动力人口 +人均纯收入+/-
平均年龄-是否参加新农保+
平均受教育程度+

三、变量设定、模型选择及结果分析

(一) 变量设定

将以上分析的影响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诸多因素设为自变量,除“是否参加新农保”这一项为名义测度的变量外,其他均为基数测度型变量; 作为因变量的土地流转行为,也是名义测度的二分变量,根据发生土地流转和未发生土地流转分别赋值“和“0”,变量的具体描述如表4所列。

表4 相关变量描述说明

最大值 最小值均值标准差
因变量:是否发生土地流转 ( 是=1,否=0)0.350.48
自变量:家庭劳动力规模 (人) 702.550.98
家庭非农劳动力规模 (人)601.111.16
家庭人员平均年龄 (岁)68.018.042.98.83
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1608.453.16
家庭人均纯收入 (万元)15.240.020.951.26
拥有承包地面积 (亩)62.00.015.376.27
是否参加新农保 (参加新农保=1,未参加=0)0.430.50

(二) 模型选择

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原理为:把“事件y发生”记为{y=1},则{y=0}表示“事件y不发生”,假设存在一个非经验观察到的隐变量,它能对应自变量的状态xj给出因变量(y)的二元水平,可用如下公式表示该关系:

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农户土地转出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自变量统计量
BS.E.WalddfSig.Exp(B)
劳动力人口-0.2310.2311.00110.3170.794
非农劳动力人口0.0110.1580.03510.7531.011
平均年龄-0.0080.0190.17410.6770.992
受教育年限0.142.0.0704.05610.0441.152
承包地面积0.1880.0619.56210.0021.207
人均纯收入-0.2430.1104.88610.0270.785
是否参加新农保1.9410.31338.5710.0006.966
截距项-1.3021.1061.38410.2390.272
-2 Log likelihood259.4
Cox&Snell R20.227
Nagelkerke R20.313

 

(三) 结果分析

从模型的整体效果看,相关参数的统计量(-2 Log likelihood;Cox&Snell R2)都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比较好。从具体的7个影响因素来看,有3个反向的影响量(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和人均纯收入)及4个正向的影响量(非农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年限、承包地面积和是否参加新农保)与预期的影响方向基本吻合。具体来讲,受教育年限、承包地面积、人均纯收入以及是否参加新农保四个因素的显著性水平较好,说明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解释力;从影响强度来看,非农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年限承包地面积及是否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力较大,其中最后一个的影响力最强(Exp(B)=6.966),说明参加新农保的农户土地转出发生的概率是没有参加的农户发生概率的7倍左右。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 结论

土地流转行为是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收益(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的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转出) 发生率总体偏低,只有35.3%;流转中的相关约束也不够规范,有正式书面合同的只占32%。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土地转出的行为,其中受教育年限承包地面积及是否参加新农保等因素具有较强且比较普遍的影响力。

(二) 政策启示

1、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一方面,为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提供充分的信息,另一方面,辅助交易双方建立有效的合约,规范交易双方的行为。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做好登记审批备案等工作,规范农户土地流转的程序。

2、增加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首先,要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增加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大他们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落户城镇后放弃土地。其次,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农民陈旧落后的观念,鼓励农民接受新事物,为土地流转的开展铺垫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鼓励有实力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从事高效农业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

3、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制约农户转出土地的核心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一方面,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进城农民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放弃土地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广大农户在最低生活医疗和养老上都得到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